根据组织安排,2024年9月至12月,我抽调到县委第二巡察组参加十五届县委第七轮对县教育体育局的巡察。在组里,我负责的工作是沟通联络和起草巡察报告,在近三个多月巡察工作实践中,我通过参与巡察报告起草全过程,既汲取了业务知识,也有了诸多的感悟,概括起来是“把握五个重点”。
一、站位要高,定位要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从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高度,对巡视工作作出一系列新部署,指出巡视这把利剑很管用,是发现和推动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强调要坚持持续抓,把巡视利剑磨得更光更亮。巡察工作是巡视工作的延伸,既要始终坚持政治巡察这个定位,切实担负起“两个维护”的重大责任,发挥政治“显微镜”作用,又要充分把握被巡察单位的职能定位。我们结合巡察任务实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党中央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决策部署和政策要求,按照“四个聚焦”总体要求,根据巡察办提供的学校监督重点88个细化清单,准确把握监督标尺,确保巡察工作质量和效果。
二、统筹要好,分工要细。巡察是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是综合监督的重要平台,任务重、责任大、要求高,必须科学统筹、精心组织。用好、用足县纪委信访室、案管室、党风室等有关科室、县信访局、县审计局等有关部门在巡察进驻前向巡察组通报的日常监督情况。如在县信访局提供的材料里,我们坚持全面梳理分析,发现2019年以来教育领域累计信访102批次,其中重复访64批次,从而点出教体工委存在化解信访积案不够有力问题。我们组内除组长、副组长外,抽调干部分别来自县委政法委、县委统战部、巡察办、县融媒体中心等单位,组长按照“四个聚焦”合理分工,做到人岗相适、人尽其才,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时强化过程管理,坚持每周召开组务会,坚持把听取组员工作汇报作为掌握巡察进度的有效方式,及时调整巡察方向,做到突出重点。
三、问题要准,研判要实。发现问题是巡察工作的生命线,要从大处着眼、细处着手,既要盯住“重点人”、“重点事”和“重点问题”,又要善于从细节、具体工作环节中查找问题漏洞、总结问题规律。教体局下属34所中小学、幼儿园,需要我们做大量的查阅资料和走访工作,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和线索。如财务人员通过认真查看所有学校2020年以来的财务账目,发现25所学校在会议费、培训费中变相列支公务接待费,校内会议在饭店就餐现象普遍,从而形成教体工委对下级学校监管缺位的观点。又如我们下沉到各学校,通过查看党建资料、谈话等方式,发现各校均存在“三会一课”不正常、组织生活会程序不完整、民主评议党员程序不规范等问题,从而形成教体工委对基层党建工作指导不佳的意见。整个查找问题的过程就是要聚焦教体工委应做到但未做到、应做优但未做优的具体且关键事项上,透过现象剖析根源、查找责任。
四、报告要精,情况要明。巡察报告是巡察成果的重要载体和具体体现,是巡察组全体成员集体智慧的结晶,体现巡察组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日常工作我看的报告较多,但是和自己动手写,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在起草巡察报告时,组长要求我要坚持实事求是,聚焦教体局职能职责,集中反映现阶段影响制约教育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矛盾、学校食品安全、膳食经费、工程项目、师德师风等领域的突出问题、干部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的薄弱方面,什么问题突出就写什么问题,什么问题严重就往前摆什么问题。巡察报告不是把问题写得越多越大越好,而是写得越准越实越好,做到精准定事、精准定性、精准定责,之后直接用最典型、最突出的问题,以事说理、以事见理,文字干练,让人“秒懂”。组长带着大家,多次召开组务会研究巡察报告,对着稿子逐字逐句、逐个标点讨论,经过11轮的修改最终成稿,确保了巡察报告全面、客观、准确。
五、整改要严,效果要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巡视发现问题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不解决比不巡视的效果还坏。在巡察过程中,我也在不断思考如何更好地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对于一些学校存在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我们不仅要督促教育部门制定整改措施,还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体制机制根源,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如优化区域内学校片区划分、科学调配教师等,以促进教育公平的真正实现;针对部分学校工程项目建设违规问题,除了要求立即整改外,还要加强政策的宣传与监管力度,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对于个别学校教师违规补课问题,除了依规惩处涉事教师外,更要反思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漏洞,加强教育培训与监督管理体系建设,从而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做好巡察“后半篇文章”关键要在整改上发力,县教体工委要清醒认识抓好巡察整改的重要意义,坚决克服“交卷”思想和“过关”心态,坚持从严从实,围绕巡察反馈问题,按照“四个融入”的要求,并举一反三,建立常态化、长效化整改工作机制,以“钉钉子”精神推进整改任务落实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