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党风政风 / 图片新闻
杨田镇黄泥村:建阵地普知识 法治建设亮点纷呈
浏览次数:9050发布时间:2019-11-08

  杨田镇黄泥村原是深度贫困村,现有贫困户73户150人,贫困发生率目前为0.36%。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突出扶志和扶智,不断注入法治文化新“元素”,切实提升了农民群众的法治意识,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贫困村、贫困户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的法治保障力度。

 

IMG_2513(20191104-153605).JPG

 

  开启法治+文化模式,以挖掘传统法治文化为契机,建设法治新村,弘扬法治精神 。

  尊法是为了学法。2019年初,在市县两级司法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市委办和县人大办等单位的正确指导下,挖掘本村文化底蕴,以劳工律师、红色律师、公益律师、法援律师鼻祖——革命烈士施洋为主题,建设一座实用性、教育性、休闲性三位一体的法治文化广场。广场的竣工使得红色文化和法治元素有机结合,突出扶贫与扶智的无缝对接,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法治广场设计既展示了施家家风文化,也普及了法律常识。施笃臣写的《施氏家训·正心术篇》以及一封《施洋家书》均在广场显著位置展示出来。尤其是施洋烈士作为“二七”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组织者、领导者,喊出了“劳工万岁”“法制万岁”的口号,让人为之振奋。《民法总则》《婚姻法》《继承法》《劳动合同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一批常用法律法规在法治长廊两侧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让参观者更好地理解法治文化和法治精神。作为群众活动场所,法治广场利用率大大提高,法治广场多功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它既是群众茶余饭后散步休闲的公园,也是县乡有关单位为群众体检问诊咨询宣传的平台,广大群众、全体党员、中小学生参观学习并接受法治教育的基地。 

 

IMG_2515(20191104-153613).JPG

  

  开启法治+教育模式,以引导群众接受法治教育为目标,向群众普及法律常识,营造良好法治氛围。

  学法是为了守法。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不断融入法治文化和法治精神新“举措”,更好地提升了农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借助法律顾问微信群、村党支部工作群和法治长廊普及法律常识的线上线下学习。多次邀请律师、检察官、法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开展“送法律下乡”等法治教育活动。结合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就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婚姻、抚养、赡养、农民工权益、邻里纠纷、家庭暴力、土地流转、法律援助、禁烧麦秆政策等农村法律常识进行解读,争做“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守法模范”,推动乡风文明,同时也为建设法治新村营造良好法治氛围。

 

IMG_2512(20191104-153600).JPG

 

  开启法治+扶贫模式,以为群众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为手段,教群众学会用法维权,加大法治扶贫保障。

  守法还要学会用法。当前在黄泥村脱贫攻坚工作中,市、县司法局为黄泥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发放法律援助“绿卡”,开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利用“五级书记大走访”“村党支部书记遍访”和扶贫干部每月走访的契机,借机向群众宣传国家扶贫政策和相关法律条文。坚持日常排查与重点排查结合,对贫困户、边缘户苗头性纠纷和潜在性隐患,指导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不断加大对相邻关系、林场改造、土地征迁、家庭纠纷、不良债务、析产分家、意外伤害、扶贫资金使用、扶贫项目建设等矛盾纠纷的排查,按照“事前预防、事中反应、事后研判”的原则,有效化解贫困村各类矛盾纠纷。

  今年以来,黄泥村建立了一支41人的“法律明白人”队伍,共为群众解答法律咨询320件,代写法律文书35件,开展法律进村活动3场,发放法律宣传资料1600余份,法治广场每周受教育群众(含学生)达1000余人次。基本做到了法治宣传“零距离”、法治服务“零遗漏”、法治事件“零上访”、法治扶贫“零差错”。法治广场的建立、法治精神的宣传、法律常识的普及有力地推动和保障了该村经济社会稳定、村民安居乐业、贫困人口早日脱贫奔小康的良好态势。

Copyright 2009-2010 青阳县纪检监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序号:皖ICP备2021008884号  https://beian.miit.gov.cn/
地址:青阳县纪检监察网 邮政编码:242800
办公电话:0566-5021248 传真:0566-5021201
皖公网安备:34172302000006

关闭

小微权力
“监督一点通”
小程序

小微权力
“监督一点通”